这两天有条新闻很热闹。
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女博士,成功应聘「城市管理执法岗」,也就是城管。有人觉得,作为物理专业博士,怎么也应该是一名理工的学霸,理论上应该在科研方面会有所成就。毕竟能够顺利完成博士答辩,证明自身还是有一定的科研成就。怎么就去当城管了呢?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,我不太敢信,于是去查询了信源。咳,难道这姑娘是想开地图,新手练级,玩一把体制内的杜拉拉升职记?其实,这两年清北毕业进体制,硕博搞会务做后勤、当司机的情况不少见。之前有一份清华毕业生流向的数据调查里提到,去年有77%的毕业生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。但这条消息还是深深地刺激了家长。毕竟北大、博士、物理专业同时出现,还是当城管…一个看起来并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工作,刷新了大家对「找工作有多卷」的新认识。之前我在一个朝阳学霸群里,那些初中完了开始搞微积分的爹妈,对于小孩未来的规划,最多也就是「如果孩子不努力,以后可能就大学当老师。」这还不只是一两个人的看法。去年高考,人大附门口采访家长,大家就纷纷表示当老师就是小孩的人生目标。但是万万没想到,这娃还没有进大学,稳定工作就已经从「大学老师」卷到了「城管岗位」。本来以把小孩送进985为目标努力就已经够劳心劳力了,现在还要去奋斗清北的硕博…看来,只能摩拳擦掌继续鸡了。以前总有人觉得,是培训机构导致了家长的教育焦虑,但现在看来,是工作难找刺激了大家不断地刷新「学历的下限」——本来属于普通本科的工作机会里面,正在出现更多高学历的竞争者。新课标近两年频繁改革,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;双减是为了减轻中国家长的养育焦虑、降低养育成本,但社会的入门标准却越来越窄,逼迫家长拼命把小孩送进更好的大学,怕普通一本找不到像样工作。图片来源:腰线
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无可厚非,每家都想要最顶尖的人才,清北毕业生,学历越高越好,能证明自己的岗位有竞争力。但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,请北大核物理博士当城管是一种资源的浪费?每个学历层的人,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场竞争圈。有些职位是不是应该限高?或者对超标的学历者不对外公示?北大博士苦读十几年也是心累,求一份岁月静好也能理解。毕竟人人都想找份有脸面、活不累、挣钱不少还离家近的工作。但这样的工作有限,竞争者却越来越多,用人单位只能拿出各种筛选工具进行过滤。以互联网大厂为例,当年风口浪尖的时候,求职门槛是本科起,二三本基本过滤掉,985、211本科起步,研究生有明显竞争优势,博士上升通道就是高铁速度。教育带来了差异明显的结果,促使每个家庭有强烈的动机让孩子努力学习。而且大家都坚信,只要拿到一流学校的毕业证,就能得到好回报。从海淀家长到顺义妈,无论追求国内名校,还是海外一流大学,每个人都用目标校的一套标准走在「鸡娃」道路上,学业鸡还是素鸡,本质并无差别。同时,「高考定终身」的高度竞争、高风险的教育制度,也驱使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成绩,选择密集型教养方式,来提高竞争力。寒门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中产也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以维持「阶层」稳固,甚至跃层。英语辅导起步,书法思维强化,琴棋书画、柔术剑道跆拳道助攻,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。但好笑的是,搞钱的目的,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,而为了让下一代活得更好,大家又继续付出更高的成本,投入地鸡娃…目前美高录取的托福成绩是Top10的学校115、Top30的学校110,而Top50的学校都要105分。而在五年前,每个level要求的成绩至少要低5分。卷来卷去的结果,只是提高了录取的标准和家庭的投入而已…虽然知道用不变的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,难免被坑。但家长也没办法,只要成功的指标是收入,收入又和学历挂钩,他们就只能继续蒙头把磨拉下去。他说,国际教育自媒体小编的学历普遍都低,别说硕博了,连985本科都难找。这一方面体现了精英的学历歧视,不少人还是带着固有的思维去看世界;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对人的价值评判,就是搞钱。可以理解,作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,没有太多机会低下头去看世界,多念了几年书就会产生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,忽略了学历和能力其实并不能完全等同。要知道,做搞笑视频的李雪琴是北大毕业的,说脱口秀的呼兰是哥大精算系的毕业生。但脱口秀圈里最成功的李诞,只是毕业于华南农大,一所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大学,虽然也是一所211。还有,搞互联网的张朝阳一个MIT的博士,最后也没拼过杭州师范毕业的马云…这让他领悟到:年轻人的确很不容易,因此不要过度努力。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,就算你努力了,也不一定能行,不一定有机会,这反而会对你的身心造成伤害。
前面说了,之前很多人把内卷归罪于培训炒作只是「表」,根在哪里?在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,就是名校+钱。在这样的价值逻辑下,不少哈耶普斯的毕业生纷纷回国干起了中介。因为卖名校的牌子,是赚钱最快的方式。更高级一点,留美精英会选择进麦肯锡、高盛,这是能力变现的最快方式。总有人质疑,少年意气「改变世界」的理想去哪里了?这个质疑没有意义。现实的价值判断,让这群聪明人做出了最利己的决策。没必要嘲讽,因为我们在同样的情况下,极有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。趋利是人的基本面,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精致——拎着LV,穿着BOSS,手捧一杯星巴克,在网红餐厅吃吃饭、聊聊天都能赚钱。如果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持续单一,教育只会越来越卷。到时候,某些人可能就没机会拿着学历说事儿,装高质量人类了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Miki粥